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茶叶分类茶叶分类
茶叶的采摘与制作 舌尖茶叶怎么采摘
糜鸿晖
发布时间: 2022-07-26 09:32:54
【茶叶分类】65人已围观
简介春日迟迟,江南风暖,吹醒了漫山遍野的茶园,待到清明、谷雨时节,便又是一年采茶季。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江南北的茶山,唱一曲茶歌,采一捧茶芽,品
原标题:
茶叶还有祖先?!知道在哪吗?
本文关键词: 舌尖茶叶怎么采摘

春日迟迟,江南风暖,吹醒了漫山遍野的茶园,待到清明、谷雨时节,便又是一年采茶季。此时,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身轻如燕的哈尼族、布朗族妹子爬上千年古茶树采摘大叶茶,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浙江江山的绿牡丹、广东潮州的单丛茶也各领风骚,茶山茶园一派生机勃勃。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江南北的茶山,唱一曲茶歌,采一捧茶芽,品一口茶汤,听一段茶的故事。
云南普洱·翁基古寨
万茶归宗
布朗族人奉帕哎冷为“茶祖”,其《祖先歌》里唱道:“帕哎冷是我们的祖先,帕哎冷是我们的英雄,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杖。”1800多年前,布朗族生活在滇池之畔。由于外族入侵,他们被迫迁徙,寻找新的家园。哎冷是布朗族第一代部族的首领,在率领族人向南迁徙时,无意中发现了茶。在艰苦的迁徙途中,生病的族人因为吃茶而痊愈。当他们在景迈山找到建立村寨的理想之处时,哎冷教导族人利用石斧、石锄等工具,大面积培育、种植茶树,并逐步向其他部落推广。

哎冷部落日益强大,当时景洪的傣王帕雅棱宛派兵攻打,哎冷决定智取为上。敌军到来时,远远看见山坡上很多蒲蛮人(布朗族人古称)严阵以待。傣王派出的探子行到山腰时,又看见一群妇女在挖土、运土,并不停地吃土、吃叶子,肚子都鼓鼓的。傣王军队大惊,这蒲蛮人的巫术太厉害,竟可以土、叶为食,还是撤兵吧。其实,山坡上整齐的蒲蛮人都是包上白色头巾的树桩和芭蕉桩,山腰挖土的妇女都是孕妇,布朗族妇女都有吃土的习惯,而她们吃的叶子其实就是茶叶。之后,傣王用和亲的方式解除哎冷的威胁,将自己的七公主嫁给哎冷,并封其为“帕”,即管理布朗人的基层官员,后人遂称其为“帕哎冷”。

布朗族的最后一位“王子”苏国文也是一位制茶高手。他说,远看是茶山近看还是茶山的,说明是台地茶;若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树,那么就是古树茶。
翁基古寨的佛寺里有一棵茶魂树。相传这棵树上的茶叶不能随便采摘,而是需要杀鸡、看卦、挑选吉日,还得让一个未婚少女上树采摘。这是布朗族传下来的规矩和风俗,想喝这样一杯茶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又叫“茶魂茶”。如今,古老的传说已经不是迷信,而是成为翁基古寨的规矩,谁也不能打破,也无法打破。遗憾的是,整个传说已经支离破碎,当地人也不能讲出个所以然来。

古旧的杆栏瓦房,连片的古寨,传统布朗族佛寺,身穿布朗服装的老人。在这里,天特别蓝,云格外白。在景迈13个寨子中,唯有翁基保留着布朗族的生活方式。我们无从知晓它是不是景迈山上最早的布朗族村寨,但一定与这个山谷里布朗族山寨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在布朗语中,“翁基”本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据说当布朗族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时,不知道该把寨子建到哪里,于是找人来看卦选址,而当年看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翁基。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古村寨,布朗族的生态文化完整传承下来,古树掩映下的干栏式建筑,古朴得让人仿佛看到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翁基古寨风光旖旎,可谓“早看云海晚看霞”:早晨可以欣赏到壮美的云海,傍晚又可以观赏到绚烂的落日与晚霞。走在山路上,不难看出景迈山对生态环境保护没少下功夫:为避免沥青污染而用碎石子铺成的山路整洁干净两侧除了星星点点的民居,就是只手遮天的各种千年大树,3米以上的古茶树更是数不胜数。摇下车窗,看着一望无尽的绿色林海,闻着经原始森林净化过的清新空气,听着林海中的各种虫鸣鸟叫,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静静享受即可,我爱上了这种难得的感觉,不禁羡慕起居住在这里的人和古茶树。

景迈山茶与你相遇三次,便会牢牢进入你心。第一次,茶饼的干质兰香让你心动;第二次,茶汤的绵长兰香让你难以忘记;第三次,茶底的山野兰香让你的感官被全部霸占。景迈古茶树张扬有力的枝干散发出强烈的山野味,让好茶的人忍不住望树止渴……茶与水交融的那一刻,我已闻到来自大自然的茶香,再一入口,苦中带涩,当茶水过喉入胃,喉部瞬间甘甜,唾液四溢犹如舌底鸣泉,口中尽是醇厚的兰香。
景迈茶最大的特点是蜂蜜香和兰花香。茶树枝干上长满苔藓、石斛、野生菌类和寄生兰花,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成为景迈山古茶之外又一大招牌产品,市场价居然比古茶还要贵。由于古茶树多生长在原始森林中,与各种动物、植物伴生,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为茶树提供了天然有机肥,动物和昆虫的多样性可以清除茶树病虫害,因此古茶树从不施用农药、化肥,所产古茶品质优良,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当地的布朗族老人大多长寿,七八十岁依然牙齿完好,眼明耳聪,还能参加生产劳动,或许便和常年饮用古茶有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管以前喝什么茶,只要一喝上“茶的祖宗”普洱茶,就再也放不下了。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茶的“认祖归宗”。追根溯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乔木型大叶种也好,中叶种也好,小叶种也好,也不管是来自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巴西抑或地球的哪一端的什么茶,大多源自云南澜沧江流域原始森林里的古树茶。普洱市汇集了茶树发展史五个阶段的重要物证: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千家寨野生大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和景迈山栽培型万亩古茶林,可谓“五世同堂”。所以,任凭你跑得多远,跳得多高,变得多怪,都是云南古树茶同宗同脉的嫡传子孙。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
美食:酸笋、酸肉、酸鱼
周边景区:达保古寨、芒景布朗风情园
云南勐海·老班章村
普洱第一寨
早晨8点,我们从西双版纳勐海县城出发,前往寻访普洱茶乡老班章村。顶着“普洱第一寨”光环的老班章村,已经成为整个勐海的名片,甚至是整个普洱茶的代名。
车出勐海县城后,就闯入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近处,平坦的坝子间是刚收割过的稻田,成群结队的鸭子正在水田里边嬉戏边寻找散落的稻穗;远处,环绕着坝子的是如黛的青山,白纱一般的云雾盖在山顶上,把山峰装扮成蒙着头纱的新娘。

车艰难行进了两小时后,本来荒无人烟的森林之间突然出现密集的平房。这样的感觉,就如同武陵人穿过石洞后突然遇见桃花源——每个钢构房便是一家茶叶初制所,茶叶初制所出现了,意味着老班章村马上就要到了。果然,车转过一个山头,路左侧的山谷中出现一个半月形分布的村庄,老班章到了。
老班章村地处勐海县东南,距县城约60公里,属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管辖,始建于1476年,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寨,全村现有农户125户,在籍人口521人。

老班章村一年只分旱、雨两季,雨量充沛。村里有4700多亩乔木茶地,皆藏在村子周边的原始森林中。因村里原生态植被多样性保存完好,土壤有机质丰富,又因其所在地海拔1700米至1900米,终年多云,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老班章普洱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为普洱茶中极品,被誉为“茶王”“班章王”。
向导一边指着路左边的村庄向我们介绍老班章村,一边指着路右边树林中的古树茶向我们推荐老班章茶。同行的摄影师听闻这便是老班章时表示不相信。因为他几年前也来过老班章,但那时的老班章村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寨子,而眼前的村庄几乎可以称之为“小镇”。而且,几年前的老班章还是一水儿的灰瓦木楼,但眼前的村庄却是全新的整齐划一的别墅群。
这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以前,老班章人被群山禁锢在这山谷中,只能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因群山禁锢而保持原生态的老班章普洱茶便成了大自然的馈赠。

转过山头,路边突然出现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欢迎来到普洱第一寨老班章”。广告牌前方是高大的寨门,寨门下刷的口号暴露了这村庄和茶叶的关系——严禁到村里收新叶,严禁外来茶树进村。 车辆穿过茶园中的村门后见到的第一栋建筑,再一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这竟然是一家银行,竟然开在一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深山村寨里。
才一见面,老班章就让我们“脑洞大开”,有了一肚子问题。还好,银行后面就是村委会。几位着红白条纹衣裳的哈尼族汉子正在等候,我们的所有问题,他们都能给出答案。

一位魁梧的汉子自我介绍:“我叫二土,是老班章村委会主任。”他在做自我介绍后,意识到我们奇怪的表情,连忙解释:“我们哈尼人是父子连名的。我父亲名二,所以我便以二为姓,我的子女也以我的名为姓,分别叫土大和土妹。”看村子建筑,完全是汉族地区农村别墅的风格,丝毫看不出哈尼族村庄的痕迹,但是看到二土的衣着、听到他们的名字传承后,我明白了——原来哈尼印记无处不在,只不过从宏观叙事中隐退到了微观细节里。
我们想要去探访大名鼎鼎的老班章茶园,但二土却不紧不慢,先把我们带到他家的别墅,在别墅门口摆起了茶台,请我们品尝地道的老班章普洱。在日常生活中,一杯杯浓香的茶水是哈尼人热情待客的方式,可谓情浓于水。每当亲朋好友来访时,主人就会双手捧上一杯浓醇的茶水,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敬茶时,主人把茶盅先敬给来访的年长者,后依次按年龄大小一一敬献,主人沏好茶后,客人一定要喝,哪怕一口也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
我们坐定,入乡随俗体验哈尼人的茶道。一直听说“班章王”的霸道之名,却不知其霸道在哪里。所以二土把茶盅递给我后,我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尽。结果,我叫苦不迭。原来,霸道就是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味道。

“味道如何?”二土给我斟茶时,带着不怀好意的表情。我正准备说自己和“班章王”有缘无分时,舌尖上却传来丝丝甜味。“入口苦,但回甘却极快,果然是茶中极品。”同行的摄影师抢先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感觉。
饮完老班章后,土大把我们领到茶山上。他到茶山后就开始用哈尼语喊话,因为茶山上此刻正有几位哈尼姑娘正在采茶。喊声传过去片刻,林间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女声。场景就如同电影中刘三姐对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因为采茶姑娘都隐藏在古茶树巨大的枝丫里。

在土大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发现了采茶的哈尼姑娘:她穿着白红相间的哈尼民族服装,脚穿一双时尚的小皮鞋,踩在长着青苔的茶树枝上。一只手攀在茶树上,一只手正点向枝丫上的嫩叶——老班章的茶山,又一次颠覆了我对茶的印象。在我的印象中,采茶应该是低头弯腰采撷的,而两位哈尼姑娘采茶却如同表演杂技一般。
没来老班章之前,觉得它是个传说——价格贵得像传说。现在看到姑娘们的采茶场景后,才知道原来每一片老班章都这样来之不易。听到我的“传说”论调,二土也给我们讲了一个哈尼人与“诺博”的传说:一位勇敢的哈尼青年猎获了一只豹子,用大锅煮好后,邀请全寨人去分享。全寨的男女老少边吃边唱,通宵达旦,觉得口干舌燥,就去树下烧了一锅开水,一阵大风刮起,许多树叶纷纷落入锅里,开水变成了黄绿色。哈尼人尝了这种开水后,顿觉清香爽口,苦后回甘,甚解口渴,从此他们就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其称为“诺博”,即茶叶,并开始种茶饮茶。
“诺博”的传说在哈尼族历史上流传了千百年。一直以来,“诺博”都是“安静的美男子”,融入哈尼人的生活,但从不干涉他们的生活。但自从“诺博”变成普洱后,就如同蝴蝶扇动了翅膀,引起了席卷全国的普洱热潮。而老班章这个平静了千百年的村庄,也一夜之间变成了“普洱第一寨”,成为整个勐海甚至西双版纳最富裕的村庄。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美食:菠萝紫米饭、过桥米线
周边景区:勐景来、南糯山、章朗村
福建武夷山·桐木村
正山小种
世界六大类茶,原产地一半在福建,称福建为世界级茶乡也不为过。虽然在这个茶乡里长大,年轻时,我对茶的认知,也就定格在一只玻璃杯里绿叶沉浮、茶汤鲜爽青涩的层面。十几年前,和一帮文人相聚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当地朋友带我们去村里的“红茶坊”喝茶。那时,感觉这三个字在欧美小说里常出现,却不知与这片崇山峻岭有何瓜葛。我平生第一次发现有那么红艳剔透的茶汤,恍惚光洁锦缎似的,从喉咙口丝滑下去,还马上散开一股桂圆香气。
我从此对红茶“正山小种”刻骨铭心,华东第一高峰黄岗山东南坡的桐木村,遂成了我喜欢上茶的启蒙地。也许置身原产地,气场强烈,水好心静,对地道茶品会生出更多一点的悟性,就仿佛被打通了七窍似的。

近几年来,我都会和几位朋友开车进山住几天。从武夷山市区往西北方向,沿着桐木溪峡谷崎岖上行,弯来绕去60余公里,在皮坑哨卡登记放行后,再开约13公里,就到了桐木村,找家仿徽式民宿住下来。接着卸下一颗
落满滚滚红尘的心,随意走走看看。山里民风淳朴好客,来的次数多了,也好像熟人一般,进屋就烫盏泡茶、聊天说茶,出门还带你参观制红茶的青楼。

茶余饭后,我们也经常往桐木关方向散步。峡谷两旁的山坡上填充着左一窝右一撮的茶树,偶尔大片一些,也不壮观。茶树与草木混生,树干上泊满苔藓地衣,参差不齐,一副自由自在的纯生态,很像我们讥笑懒人种的那种“鸡窝茶”。形成这种散茶种植有历史、人为等多方面原因。原始森林里山地陡峭,遇上稍平坦一点的地便种上几棵,分散是其特点。保护区成立后,区内不得开垦破土,历史上留下来的茶园只能补植。这样的天然茶园就是花钱买化肥搬进森林也难,茶树全靠“喝天水”自生自灭。勤劳的人家一年除一次杂草,然后把枯叶杂草填埋土下当肥料。这里生长出来的茶芽不如别处肥壮,茶青价格却卖得最高。

黄岗山东南坡得天独厚的地貌、水质、小气候、小环境营造出茶树肆意生长的天堂。一千多年来,一代代茶农对当地小叶茶种的选育培植,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十余道缜密的传统手工技艺,桐木村产出名茶应属天意。

正山小种这种称谓具有排他性,所谓“正山”是针对“外山”而言,意即桐木高山地区内的区域。正山小种特有的桂圆干香得之于偶然,当年,正山小种销往外埠,都是装在竹篓里,恐压碎败了品相,便在土纸外再垫一层山里遍地都是的枯红松针。运输途中,松针香气隔着土纸被茶叶吸附。到目的地,买家发现茶叶居然有股醉人香气,一致称好,从此成了正山小种的独家香型。发展到现在,正山小种的最后一道工艺,都是通过松木来熏香,也叫“烟小种”。熏香需要有一定树龄的松树,保护区及附近地区禁伐后,速生松木熏制的味道不够纯正,外地进口松木成本又高,传统的桂圆香逐渐被新品种“金骏眉”的金薯香替代了。

有一年,在庙湾自然村巧遇当年试制第一批“金骏眉”的茶师,喝茶聊起来,便讨教传统桂圆香的问题。老先生回道:省掉熏香工艺的小种红茶,汤色、滋味都不错,市场能认可就是好东西。

17世纪,正山小种的“桂圆香汤”曾经风靡英伦三岛,还使凯瑟琳公主迷醉难当。1662年,在她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盛大婚宴上,宾客们惊奇地得知,凯瑟琳频频举起的高脚杯中那玛瑙红的饮料,是一种来自古老中国叫武夷茶的东西。由于她对武夷茶的痴迷和推崇,英国人还给了她一个“红茶皇后”的美名。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白手起家,用中国舶来品形成“英式下午茶”,创造出一种优雅时尚的文化方式,为世界各地广为效仿。

2009年,一位来自印度大吉岭地区的茶叶专家莅临桐木村寻根认祖。他和正山小种红茶世家24代传人江元勋把盏话茶,盛赞中国的制茶技艺。耳濡目染茶区的人和事,我开始知道:正山小种历经武夷茶人一代代的传承和创造,它滋润着世人的心灵,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美食:岚谷熏鹅、千层糕
周边景区:武夷山、九曲溪
湖南湘西·古丈县
一阵春雨,一抹春阳,一袭春风,湘西的山山岭岭便开始绿了。这时节,湘西的茶叶就出山了。
湘西茶叶多是绿茶。最嫩的茶叶是采摘一芽一叶,形似麻雀舌尖的嫩叶,老百姓叫它“雀舌”。因为这种雀舌制作成茶叶后,带有一些细绒绒的白毛,因此又叫“毛尖”。毛尖要数古丈县的最多、最好,统称为“古丈毛尖”。

古丈县位于湘西州首府吉首市北部,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境内多山,层峦叠嶂,山重水复,最高的高望界海拔高达1140多米。从高望界往下,一路山脉逶迤,小溪蜿蜒,翠峰高耸,云蒸霞蔚。到了县城一带,一条古阳河绕城而过,九曲回环。水汽蒸发,常年多雾。那云蒸雾缭,不仅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也最适宜茶叶生长。所以出好茶,又称“云雾茶”。古阳河沿岸几十里土壤肥沃,被附近百姓开垦成一块块梯形的茶园,一圈一圈,一层一层,很是好看。古丈的好茶便出自这一带。
古丈最好的茶叶出在二龙庵附近山头,这里位于县城下游不远处,原有一古庵,叫二龙庵,现改成了一个敬老院。这里山峰清秀,又靠近古阳河边,小气候非常好,所以茶叶品质也好。当地的人,都要买这里的茶待客或送朋友。还有县城对面狮子峰的茶也很有名气,叫“狮口银芽”,连同古丈毛尖,都是国内外获奖的知名品牌。另外,古丈栖凤湖、龙天坪、梳头溪、高峰的茶都不错,总体来说,品质都好,在中国绿茶中独树一帜。

古丈茶叶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桐君录》就有记载。西晋《荆州土地志》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朝时,古丈一带茶叶被列为贡品。大诗人杜牧的爷爷杜佑编辑的《通典》载:“溪州土贡茶芽。灵溪郡土贡茶芽二百斤。”古丈当时属于古溪州,故有此称。以后历朝历代记载就更多了。尽管因为古丈地广人稀,境内多山石,不易开垦,茶叶种植面积小,所以难以形成大品牌,但古丈茶叶的品质有口皆碑。
到了民国时期,1929年,时任县长胡锦心购买古丈上等毛尖送给“湘西王”陈渠珍。陈渠珍又派人送去参加由南京政府主办的西湖国际博览会,结果力压群芳,荣获金奖。陈渠珍大喜,称古丈茶叶“清香扑鼻,异人传法”,下令古丈遍植茶叶。1930年前后,古丈茶叶价格为每斤4块银圆,可换160斤大米,在长沙、上海、南京等地十分抢手,并特别受官场商界青睐。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古丈茶叶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面积上,由原来的3万亩发展到10多万亩;品牌上,由原来的“古丈毛尖”“狮口银芽”两枝独秀发展成“英妹子”“古阳河”“三道河”“妙古今”等众多品牌并驾齐驱、争奇斗妍;品种上,也由单一绿茶发展成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五彩缤纷。因为品质优良,好些产品直接出口欧美。
古丈茶最大的特点是生态环保,绿色无公害。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山多田少,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极少农残,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其次是茶香浓郁,特别耐泡。其外形条索紧直,锋苗挺秀,白毛显露,色泽耀眼。一般的茶叶冲泡一两次就淡而无味了,古丈茶却可以冲泡三四次,尤其是二道茶,味道最好。再次是醇厚绵甜,回味悠长。一般的茶叶开始喝时香气扑鼻,但没有什么回味。古丈茶喝了过后,不仅满口清香,而且口舌生津,甜蜜持久,回味无穷。这也是它的不同一般处。

古丈人喝着家乡茶,都在为自己的茶叶而自豪,而歌唱。上世纪70年代,古丈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一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了大江南北。茶乡女儿、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为了报效家乡,自己筹资拍摄音乐电视《古丈茶歌》,使古丈茶更加声名远播,香飘万里。
地址: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
美食:铁板烧、苞谷粑
周边景区:红石林、夯吾苗寨、墨戎苗寨、芙蓉镇
广东潮州·叫水坑村
单丛工夫茶
文<陈子平 图<陈一涵
潮汕人对饮食向来有特殊的偏好,除了喜欢吃全是肉的牛肉火锅外,还喜欢喝特别浓厚的工夫茶。每个潮汕人的家里、公司、店铺必备工夫茶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例外。连外出赶高铁、住酒店,潮汕人就算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喝上几泡工夫茶,实在是讲究。有些人不了解,把潮汕人喝的工夫茶说成“功夫茶”,还以为是弄个长嘴铜水壶甩来甩去那种功夫,殊不知工夫茶的“工夫”二字就含有讲究的意思,也是精细、用心之意。说的是潮汕人喝工夫茶,从种茶、制茶到选茶、泡茶,每个环节都十分讲究,哪座山头种的茶树,从哪棵茶树摘的,茶树树龄多少年,哪位师傅制的茶,茶叶焙几轮火,用哪里的泉水,选什么炭来烧水,用什么茶具冲泡,一次放几克茶,怎么冲泡,一轮冲泡几杯茶,最多冲泡多少轮,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有讲究,每一个环节都疏忽不得,没接触过工夫茶的人看到这些,脑袋已经大了,喝一次茶确实耗费工夫,可是工夫茶一入口,立刻让人感到极大的满足。

潮汕人喝的工夫茶,最常选用的是潮州市凤凰山的凤凰单丛茶和饶平县双髻娘山的白叶单丛茶。单丛茶是乌龙茶的一种,名字的由来是单丛(株)茶树采摘、制作、售卖。
喝了多年的单丛茶,却从未亲眼见过茶树,一日心血来潮,趁着春日天气晴好,驱车近百公里进凤凰山里寻茶。我们没有去游客众多的凤凰山天池,而是去了一个不知名但名字却十分有意思的小山村——叫水坑。

叫水坑原来只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民均以种茶为生,除了每年春秋两季茶商上山收茶时比较热闹外,其他时间几乎没什么山外的人来此。前几年,偶有驴友探访至叫水坑,发现这里地处大山深处,没有污染,空气沁人心脾,目之所至,湛蓝的天空之下一片接一片的茶树梯田延绵至极远处,翻越茶田后是密集的竹林,半山间又有一处隐秘的小瀑布,无论在哪,手机随便一拍就是一张绝佳的美图。慢慢地,到访此地的游客陆续多了起来,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不少人仍然喜欢来叫水坑逛茶园,看瀑布,品茶,买茶。

我们把车停在村口空旷处,徒步进村。走没多久就遇到一个路边菜地里割油菜花的大叔,我们问他能否当向导,他略微犹豫之后便答应下来。大叔家在前面不远,是一座四层小楼,外墙贴了颜色不很常见的橘色条形砖,门口停了一部国产的白色越野车,大门两边各有两扇很大的落地窗,玻璃上贴了硕大的红色隶书“茶”字。我们进到大叔家中,门厅里摆了几个不锈钢制货架,上面零散放着几包茶、几罐蜂蜜,还有一些用药材泡的酒,大叔说是山里特产野蜂酒和金英酒,有补元益气的功效。屋后还有制茶的车间,晾晒、烘焙、炒茶都是自家人亲自来。

沿着小山坡有一条向上的水泥小路,两边是高低不一的小楼,有几座外墙上挂着农家乐或是住宿的招牌。临近中午,村里异常安静,好几只黄色土狗趴在路边晒太阳。
沿坡约百来米,只见三间屋子挨成一排,屋前有一处平地,向前望去,视野豁然开朗。远处是大自然用尽世间所有绿色画成的山,近处是茶农巧手栽种了数十年的茶田,还有随着山风摇曳生姿的又高又瘦的黄竹、温暖日光照耀下岿然不动的枯树、脚边绿草丛中肆意开放的雏菊……

实在是太美了!山中竟有如此的清静雅洁之地,难怪能产出高品质的单丛茶。还没有真正深入到茶田中,闻一闻那香气怡人的茶花,还没去看看那令人惊叹的小瀑布,捧几口清凉的潭水,到茶农家用泉水喝一泡好茶,我们的双眼已经被怎么看也看不够的美景充满。接下来,大叔每带我们去到一个地方,我们总是不停地发出赞叹,不停地拍照,越看越觉得,欣赏再美的照片也不如身临其境。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
美食:鸡肠粉、坑螺、走地鸡、野菜
周边景区:凤凰山天池
浙江江山·裴家地村
岭上绿牡丹
上世纪“绿牡丹”蜚声海内外时,作为其原产地的浙江江山裴家地村就已经出名了。当别家绿牡丹卖出每斤几百元的最低价时,这里的茶叶从未跌下千元,而且总是供不应求。

时值初春,蒙蒙烟雨中,采茶女正采摘春茶。车窗外升起了白色的雾气,周边温度骤降,还可以望见若隐若现的竹林。这里就是仙霞岭,也就是绿牡丹的发源地。清朝诗人查慎行曾有诗云:“地险昔曾当剧贼,时平谁敢说雄才?煎茶好领闲僧意,知是芒鞋到几回。”可谓仙霞岭最直观、最贴切的形容。仙霞岭一带分布了大量与茶有关的地名:龙井村、茶岭、茶地……异域商人将南北茗茶的种子悄然撒落于此,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发酵,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茶文化。而茶文化脉络形成的缘由,始终与千年古道联系着,在时光中浅吟低唱。想当年,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商贾官人从此经过,被浓香馥郁的仙霞茶迷得醉不思归?

行至村口,右侧有一尊巨石,赫然写着“裴家地村”。这里海拔800多米,林木繁茂,溪水环绕,浓雾弥漫,雨量充沛,盛产茶叶和毛竹。仙霞古道岭蜿蜒而过,所产绿牡丹茶历史久远,最初的名字叫“仙霞化龙”,始制于唐代,北宋文豪苏东坡誉之为“奇茗”,明代正德皇帝命名为“绿茗”,列为御茶。民国时仙霞茶绝迹,1980年方重新研制出来,命名为“江山绿牡丹”。

村里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溪水,还有与之平行的水泥路,民居星星点点散布在水泥路以北、溪水以南,北面山坡上密密麻麻种满了茶树,山路未及之处则尽披毛竹。“专家说我们这里的负氧离子超过了每立方厘米10万个,一年四季早晚都有雾,下雨前后更浓,就是这雾气让茶叶长得特别饱满结实。”村民老余介绍,“这里土壤肥沃,农家就是种茶叶,种别的都没种茶叶合算。”

每年3月是裴家地的采茶旺季,品质最高的新茶只摘一个月,代表着绿牡丹的最高等级。“每户人家都会在自家茶园边种一棵桃树,这是村里自古留下的规矩,既是区别他家茶园的标 识,也象征着好运。”老余还说,从早晨摘自傍晚,即便摘茶好手也只能采下两斤茶青。“我们遵循一芽一叶,摘取非常小心,自然就慢。”

老余指着山南一块不起眼的茶林,这是全村绿牡丹的“始祖”。“这片老茶是几百年前用江西、福建的茶籽播撒长成的,没人知道确切的播种时间,其他茶树都是由它们扦插的。”

跟着老余,我们走到一家王姓茶农家里,户主在外摘茶,女主人在溪边洗菜,只有一个90多岁的老母亲在家。老人体格硬朗,给我们冲泡新炒的绿茶,茶香顿时充斥满屋。她开朗笑道:“喝喝茶可以解乏,就不会困了。”老人说这里的水好,不仅清澈甘甜,还有一股草香味,就算把茶叶带出山,用别的水冲出来味道也差一个档次。我们就问那水的源头在哪里,老余说,沿溪而上就是江西那头了。

茶山、茶香、采茶女……裴家地就像一块未被开发的宝地,没有热闹的车来人往,却有超10万的负氧离子和缥缈湿润的雾气。每年3月,这里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茶节,游客可以参加采茶比赛,观赏茶道表演,还可以跟随村姑采摘高山蔬菜和春笋。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人生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茶,雅士不可无茶。裴家地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手工炒茶,还有娴熟的泡茶手艺。每有外地游客前来,村民都会展现一番引以为豪的绝活。茶,已经深深融入了裴家地人的血液,谁让这里是绿牡丹的故乡呢?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
美食:绿鹅茶卷、神仙豆腐
周边景区:仙霞古道、江郎山
舌尖茶叶怎么采摘
茶叶的采摘与制作 舌尖茶叶怎么采摘 创建时间:2022-07-26 09:32:54
很赞哦! (41)
上一篇: 去梵净山要带什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标签云
-
普洱
普洱茶
茶叶
绿茶
古树茶
口感
红茶
品质
白茶
生茶
饮茶
颜色
喝茶
香气
产地
乌龙茶
茶树
春茶
名茶
龙井
发酵茶
黑茶
色泽
青茶
品茶
毛尖
龙井茶
铁观音
黄茶
起源
养生茶
武夷岩茶
制作方法
中茶
菊花茶
制作工艺
普洱生茶
云南普洱茶
普洱熟茶
毛茶
茉莉花茶
散茶
太平
毛尖茶
莓茶
半发酵茶
眉茶
安吉
柠檬茶
福鼎白茶
正山小种
该如何
砖茶
高山茶
野生茶
明前茶
祁门红茶
有机茶
安化
沱茶
铁观音茶
云雾茶
工夫茶
普洱茶生茶
生态茶
滇红茶
安吉白茶
单丛茶
金骏眉茶
秋茶
西湖龙井茶
大红袍茶
玫瑰花茶
碧螺春茶
中国名茶
单枞茶
安化黑茶
工夫红茶
苦丁茶
苦荞茶
六堡茶
枸杞茶
冰岛茶
水仙茶
花草茶
肉桂茶
都匀
普洱茶熟茶
保健茶
台地茶
荷叶茶
茯茶
茶青
武夷山岩茶
小罐茶
凤凰单丛茶
福鼎大白茶
正山小种红茶
七子饼茶
姜茶
冰红茶
毛峰茶
都匀毛尖
大益茶
凤凰单枞茶
武夷茶
烘青绿茶
竹叶青茶
雨前茶
金骏眉红茶
雪茶
茅台
苦茶
隔夜茶
大叶茶
庐山云雾茶
锡兰
银针茶
金银花茶
桂花茶
雀舌茶
富硒茶
柠檬红茶
蒙顶山茶
决明子茶
蜂蜜茶
蒸青绿茶
大麦茶
红楼梦
日照绿茶
老班章普洱茶
薄荷茶
大益普洱茶
锡兰红茶
红枣茶
金花茶
青砖茶
下关沱茶
千两茶
英德红茶
雨花茶
花果茶
荞麦茶
都匀毛尖茶
蒲公英茶
台湾茶
黄芽茶
冻顶乌龙茶
黑苦荞茶
陈皮茶
崂山绿茶
凤凰茶
柚子茶
三道茶
安徽茶
台湾乌龙茶
功夫红茶
山楂茶
洛神花茶
湖南黑茶
太平猴魁茶
桑叶茶
小叶苦丁茶
枸杞菊花茶
代用茶
茉莉茶
毛尖绿茶
政和白茶
寿眉茶
杜仲茶
八宝茶
英式下午茶
蒙顶茶
崂山茶
祁红
柑普茶
牛蒡茶
红糖姜茶
黑乌龙茶
瓜片茶
南京雨花茶
虫屎茶
天目湖白茶
径山茶
六安瓜片茶
斯里兰卡
立顿红茶
老鹰茶
台湾高山茶
福建乌龙茶
茶叶绿茶
湖南安化黑茶
护肝茶
三得利乌龙茶
恩施玉露茶
红枣枸杞茶
雪莲花
西山茶
菊花枸杞茶
英山云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