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茶叶文化茶叶文化
豹眼说壶中乾坤——陆羽《毁茶论[茶艺跟茶艺有什么区别]
盖荷柳
发布时间: 2022-07-28 09:02:08
【茶叶文化】90人已围观
简介豹眼上一节谈及陆羽所著《水品》二十单的由来时,在陆羽鉴定扬子江南零之水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唐朝湖州刺史李季卿。
原标题:
豹眼说壶中乾坤——陆羽《毁茶论》道出茶道与茶艺的本质不同
本文关键词:茶艺跟茶艺有什么区别

豹眼上一节谈及陆羽所著《水品》二十单的由来时,在陆羽鉴定扬子江南零之水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唐朝湖州刺史李季卿。就张又新记载当时的情况来看,李季卿与陆羽的关系还算是不错,对于陆羽的茶艺及鉴水的本领很是服气。
但史料也曾有一段二人关系很不和谐的说法,据《新唐书》记载: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这是一桩公案,由来已久但不曾有公论。
李季卿,京兆人,明经擢第。
秦汉时期就有以明经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远早在科举之前就有了。隋唐时期,虽然科举考试盛行,但明经一科依然存在,也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难度比科举应该是容易一些,其影响力也略逊一筹。
李季卿虽说是明经出身,但也算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学历,与陆羽这样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出来的相比,似乎是高了一等。
李季卿做了御史大夫宣慰江南,有人举荐陆羽是农业茶学方面的人才,就召见了他。陆羽当时穿着老百姓的衣服,随身携带煎茶的器具就来见李季卿,李看到陆羽这身行头,很不把他当回事,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
陆羽一向是心高气傲之人,因而非常羞愧,回去后就作了《毁茶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现在,陆羽的《毁茶论》已经散佚失传,究竟写了些啥东西不得而知,后世仅仅是推测。有观点认为,陆羽受到了李季卿的羞辱,一怒之下撰文自我诋毁,并申明《茶经》作废,劝导世人从此不要再饮茶。
对于这种说法,自然也有许多人不赞同,并说陆羽的《毁茶论》是在宣扬一种茶道,是茶道之争,把李季卿的态度和行为看作是毁坏茶道,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
豹眼认为后者才应该是《毁茶论》写作的本来目的和指导思想。
因为陆羽被称作“茶圣”、“茶神”,如果他如此矫情,还配得上这些名号吗?况且《茶经》这部著作一直流传了下来,陆羽也没有真的毁掉哦。

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安徽泗县东南)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对于李季卿召见陆羽这一段故事,封演就说得比较具体,而且记载了李季卿在召见陆羽之前还召见了一个人——常伯熊。李季卿对二人不同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陆羽当时的心境。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到了临淮,有人举荐了常伯熊,先看看常伯熊是如何一个人物吧:
“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黄被衫,乌纱帽”,这是读书人的标配打扮,给人一种满腹经纶之感;而且“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夸夸其谈,左右为之刮目相看。
常伯熊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潇洒自若、风流倜傥的感觉。
等到他把茶煎好,李季卿连饮两杯。不管常伯熊所煎之茶味道如何,但可以想象李季卿的感觉一定是很爽的。
等到了陆羽出场时,“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陆羽穿着老茶农的一身打扮,腰里别着一套煎茶的家把什就来了。甚至陆羽两脚还带着山泥,裤脚还有杂草缠绕。
陆羽在其《陆文学传》中记载:
“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陆羽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有口吃的缺陷,再加上这身打扮,这幅尊容李季卿自然就不很欣赏了。
要说陆羽所煎之茶不如常伯熊,那倒未必;但说一定比常伯熊好许多,也未必可能。
先入为主,李季卿就对陆羽不甚感冒,虽然也安排陆羽依照常伯熊的套路表演一下茶艺,但心里十分鄙视他。
茶毕,就让下人取了三十文钱把陆羽打发走了。
这里只说茶毕,但没有言明李季卿是否品尝过陆羽的茶艺,很可能尝也没尝。
陆羽感受到了羞辱,于是作了《毁茶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毁茶论》是茶道之争
就今天而言,提到茶道,几乎无不知晓陆羽,但要说起常伯熊来,知道的人就少多了。
不过呢,在当时,起码是在唐宋时期,常伯熊也是颇负盛名的茶道中人,而且常伯熊所倡导的茶道理念更被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所接受。
这是因为陆羽与常伯熊在茶道方面的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
当时,陆羽的《茶经》已经成书,由于太过经典,像豹眼这样对于茶道不甚了解的吃瓜群众,如果没有一些茶道的基本知识,是难于准确理解的。这也是豹眼迟迟没有解读《茶经》的根本原因。
常伯熊的茶道理念,在唐朝时已经十分盛行,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甚至为此改变了饮茶的方法。对于这位牛人也需要更多的介绍。
在此,豹眼先简单说一下二人在茶道上的本质区别,在后面再详细述说。
陆羽主张功效性、修养性的茶道,而常伯熊却主张功利性、娱乐性的茶道。
已负盛名的陆羽不希望常伯熊的那一套挑战了他的权威,在陆羽看来,李季卿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伤害不大,但侮辱性不小,这是不可容忍的。
如果放任李季卿、常伯熊之流的茶道长此下去,陆羽所提倡的茶道将会毁于一旦,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将是毁灭性的。
为此,陆羽要作《毁茶论》与之抗争,以正视听。
陆羽主张的功效性,就是指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其主张的修养性,就是指饮茶有利于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
陆羽《茶经》开宗明义就言茶的功效:
“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这是说饮茶的好处,如果有头疼脑热、四肢不舒的毛病,喝上四五杯,就跟醍醐灌顶、甘露降临一样,爽得很。而且在《茶经·七之事》一章列举了四十七个饮茶的事例,其中强身健体的事例就有十六个之多。
陆羽强调茶的功效性是倡导饮茶的根本、是承载茶道的基础。
对于修养性,陆羽主张的茶道概括为“精行俭德”四个字,并在《茶经·七之事》中列举了六个事例来说明。并且专门写了一章《茶经·九之略》,强调该省就省,不能一味追求奢华。

但常伯熊的茶道却与之相反,其不但主张茶道的娱乐性,还追求功利性。
通过赏心悦目的茶道表演,常伯熊博得了李季卿的赞赏,因而提高了社会地位,自然也会得到实际的利益。
常伯熊就是要通过茶艺表演,以达到追求享受的目的,并从中谋求利益。
从陆羽与常伯熊不同的茶道理念,就可以看出,在唐朝中后期,茶道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无疑,陆羽、常伯熊就是各自流派的代表人物。
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对于二人的茶道都给与了肯定,但站在陆羽的角度,常伯熊的茶道是不能容忍的;当然,常伯熊对于陆羽这一套恐怕也是不啻一鼻。
这就是陆羽写作《毁茶论》的根本原因吧。
就今天来说,作为茶道的娱乐性、功利性都没有太大的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为何陆羽却如此不能容忍呢?
这还得以史实说话,如果进一步了解了中晚唐之后,特别是宋朝赵家爷们把茶艺的娱乐性发展到了极致,如斗茶、茶令、品茗、论器、试水等风气风靡朝野,就清楚了陆羽对于常伯熊所倡导的茶道深恶痛绝的原因了。
陆羽不愧是“茶圣”,其远见卓识非同凡人。
不能说两宋的灭亡就是因茶而起,但这确实是有密切关联的。
如果想了解更多茶事,了解宋朝是如何因茶而灭亡,敬请耐心等待听豹眼述说吧。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茶艺跟茶艺有什么区别
豹眼说壶中乾坤——陆羽《毁茶论[茶艺跟茶艺有什么区别] 创建时间:2022-07-28 09:02:08
很赞哦! (1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标签云
-
普洱
普洱茶
茶叶
绿茶
古树茶
口感
红茶
品质
白茶
生茶
饮茶
颜色
喝茶
香气
产地
乌龙茶
茶树
春茶
名茶
龙井
发酵茶
黑茶
色泽
青茶
品茶
毛尖
龙井茶
铁观音
黄茶
起源
养生茶
武夷岩茶
制作方法
中茶
菊花茶
制作工艺
普洱生茶
云南普洱茶
普洱熟茶
毛茶
茉莉花茶
散茶
太平
毛尖茶
莓茶
半发酵茶
眉茶
安吉
柠檬茶
福鼎白茶
正山小种
该如何
砖茶
高山茶
野生茶
明前茶
祁门红茶
有机茶
安化
沱茶
铁观音茶
云雾茶
工夫茶
普洱茶生茶
生态茶
滇红茶
安吉白茶
单丛茶
金骏眉茶
秋茶
西湖龙井茶
大红袍茶
玫瑰花茶
碧螺春茶
中国名茶
单枞茶
安化黑茶
工夫红茶
苦丁茶
苦荞茶
六堡茶
枸杞茶
冰岛茶
水仙茶
花草茶
肉桂茶
都匀
普洱茶熟茶
保健茶
台地茶
荷叶茶
茯茶
茶青
武夷山岩茶
小罐茶
凤凰单丛茶
福鼎大白茶
正山小种红茶
七子饼茶
姜茶
冰红茶
毛峰茶
都匀毛尖
大益茶
凤凰单枞茶
武夷茶
烘青绿茶
竹叶青茶
雨前茶
金骏眉红茶
雪茶
茅台
苦茶
隔夜茶
大叶茶
庐山云雾茶
锡兰
银针茶
金银花茶
桂花茶
雀舌茶
富硒茶
柠檬红茶
蒙顶山茶
决明子茶
蜂蜜茶
蒸青绿茶
大麦茶
红楼梦
日照绿茶
老班章普洱茶
薄荷茶
大益普洱茶
锡兰红茶
红枣茶
金花茶
青砖茶
下关沱茶
千两茶
英德红茶
雨花茶
花果茶
荞麦茶
都匀毛尖茶
蒲公英茶
台湾茶
黄芽茶
冻顶乌龙茶
黑苦荞茶
陈皮茶
崂山绿茶
凤凰茶
柚子茶
三道茶
安徽茶
台湾乌龙茶
功夫红茶
山楂茶
洛神花茶
湖南黑茶
太平猴魁茶
桑叶茶
小叶苦丁茶
枸杞菊花茶
代用茶
茉莉茶
毛尖绿茶
政和白茶
寿眉茶
杜仲茶
八宝茶
英式下午茶
蒙顶茶
崂山茶
祁红
柑普茶
牛蒡茶
红糖姜茶
黑乌龙茶
瓜片茶
南京雨花茶
虫屎茶
天目湖白茶
径山茶
六安瓜片茶
斯里兰卡
立顿红茶
老鹰茶
台湾高山茶
福建乌龙茶
茶叶绿茶
湖南安化黑茶
护肝茶
三得利乌龙茶
恩施玉露茶
红枣枸杞茶
雪莲花
西山茶
菊花枸杞茶
英山云雾茶